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魏大中(公元1575——1625年),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为官清正廉明,是东林党重要成员。万历末年,他坚持与阉党斗争,阉党首领魏忠贤对其恨之入骨。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再次制冤案,诬枉魏大中等人受贿,先后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逮捕下镇抚司诏狱,严刑拷打,六人惨死狱中。魏大中被捕后知无再生可能,遂写下这份绝命书。书中称自...
明 鱼鳞图册是洪武年间清丈全国土地时绘制的土地清册,状似鱼鳞,故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国共有土地850万顷,明中期官僚、皇族、富户大量侵占农民土地,隐瞒不报,使国家财税收入锐减。张居正为增加政府收入,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下令在全国范围清丈土地,编制鱼鳞图册。这本某地十六都清丈鱼鳞图册,即此次清丈全国土地的记录。它以“商”字编号,从商字1号至商字2142号,共绘制2142...
汉 东汉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
汉 东汉 筑墓用砖 1976年安徽省亳县元宝坑村出土 长37厘米、厚3厘米 此砖是曹操先世宗族墓的壁砖,砖上刻划出26个字,是匠人随意刻画出的。其中“仓天乃死”与后来黄巾起义所提口号“仓天已死,黄天当立”相合。黄巾起义是依靠太平道而组织起来的,这个口号也就是当时太平道的号召。这块字砖,反映出了在黄巾起义前夕太平道传布的广泛和民众推翻汉朝的普遍心情。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车长17厘米、高12.5厘米、马高15厘米 汉代的车型很多。这辆陶马车车厢之顶为蓬盖形,门开在车厢后面,当时叫做“辇车”,是妇女乘坐的,故车厢有帷幕封闭,外面看不到乘坐者。
汉 东汉 明器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麻鹰岗出土 一组高18厘米,长20.8厘米,宽20厘米;一组高22厘米,长30.5厘米,宽9.5厘米。 此陶屋胎质松软,呈红色,无釉。该屋由三幢房子构成一个“凹”字形布局,前面一幢呈长方形,正中辟门,两旁设窗,后有高墙与两廊屋隔断;左边廊屋为畜舍,一俑正赶牲畜入内;右边廊屋是厕所,一俑正踏梯而上。 根据广东广州出土的陶屋可知,...
明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
明 纵166.2厘米、横106厘米,绢本设色 吕纪(公元l477——?),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是明代重要的宫廷画家,供奉仁智殿,官锦衣指挥,擅长花鸟画,继承两宋“院体”风格,以工笔重彩为主,兼能水墨写意。这幅《蕉岩鹤立图》笔墨工细,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吕纪的画风。
明 弦乐器 通长120厘米、宽19厘米 这件古琴,器身修长,琴面漆黑光亮,琴腹上部刻有琴名“中和”二字,并有“敬一主人”题的“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诗文一首,琴尾篆书“潞国世传”方印。 潞王朱常淓(公元1607年-1646年),字中和,号敬一,自称“敬一主人”,又称“敬一道人”。明神宗万历侄子,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年袭潞王,封国卫辉(今河...
明 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 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 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订纪律,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 宽46.4厘米、高40厘米、厚6.3厘米 此画像砖上的宅院由长廊围绕,院中又用长廊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大门在左下方,门内有两鸡相斗。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系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建筑,堂上主客对酌。堂右有门通右后院,院内建一座高大的望楼,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右前一小跨院有井,设案、灶、厨具等...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画像石于山东省沂南县画像石墓出土 这块画像石的左半部是墓主人席地而坐,旁边有仓楼、粮堆和运粮车。右半部是厨房、灶、井及各式器皿,多人抬猪、杀牛、宰羊、烧水、蒸饭、炒菜、备酒。画面反映了豪强大族的奢侈的日常生活情景。
明 作者: 马欢 马欢,字道宗,浙江绍兴人。他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十九年(公元1421年)和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三次参加郑和远航“西洋”活动。此书是他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了占城(今越南)、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苏门达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阿丹(今亚丁)、忽里莫斯(今阿巴丹)、天方(今麦加)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他将每个国家和地...
明 纵67厘米、横52.8厘米,绢本设色 这是一幅描绘明宪宗朱见深玩鸟的图画。画面描绘在宫廷御花园的两棵古树下,宪宗便帽常服,一位太监双手举着鸟笼,内有一只小鸟,宪宗朱见深毡帽曳袍正在逗弄鸟笼中的小鸟玩赏,另一小太监立其身后。这幅画出自当时宫廷画师之手。 明宪宗追求新奇、喜爱艺术。这幅《宪宗调禽图》里的皇帝,头戴短檐有顶帽,帽顶有顶珠,是沿袭元代帽式而演变来的一种帽子,有着“胡服...
明 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 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的底座呈荷叶形,炉外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由于明王朝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许多伊斯兰信徒参与政治活动,政府对伊斯兰教赠予不少,这座铜炉就是明政府赠给清真寺的用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